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资料图】
最近,全国多地兴起对马路“低头族”的治理,纷纷出台条例制止“过马路看手机”,轻则罚款一二十元,重则罚款一二百元,引发不小争议。
“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盯手机屏”的马路“低头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而中国则是移动互联网网民最多的国家,马路“低头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
走路不要看手机,道理大家都懂,但很多人做不到。智能手机功能强大,很多人沉迷其中,即使走在马路上,发微信、刷视频、玩游戏也根本停不下来。一项调查显示,72.2%的受访者有“步行过马路玩手机”的经历。
有研究报告显示,玩手机过马路的行人闯红灯几率比正常情况下高出4倍,且横穿马路所用的时间也比正常人多出2秒。行人低头看手机时,平均视野只有正常走路时的5%,边过马路边玩手机的行人在视觉上只能对附近3至5米内的障碍物做出判断,平均步行速度也会因此减慢16%至33%。
现实中,有不少交通意外事故与司机或行人低头看手机有关。但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只是规定了驾驶机动车不得拨打接听手机,而没有禁止过马路用手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交通系统是一个多方互动的动态系统,需要平衡效率与安全,参与其中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都会对此动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都要纳入治理体系当中。
马路“低头族”不仅严重影响通行效率,也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安全隐患。对马路“低头族”说不,既是维护交通运行之所需,也是守护公共安全之必要。
为了规范过马路,各地想了很多招。大喇叭提醒,喷绘“3D斑马线”,设置“斑马线智能护栏”“人行道闸机通道”……从土办法,到高科技,试了个遍,效果不彰。
从倡议性的文明守则,到提示性的科技手段,再到刚性的法律规范,对马路“低头族”的治理也在动态调整。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明确罚则,及时对马路“低头族”的行为“亮红灯”“踩刹车”“开罚单”,其实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关乎安全、关乎文明、关乎生命的大事。
当然,人潮汹涌的大街上,马路“低头族”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过马路时低头多久算低头?低头看书看报算不算?巨量的执法资源从哪来?交警能忙得过来吗?如何避免选择性执法?换言之,虽然立法的初衷很美好,但执行起来问题多多、困难重重。
确实,那么多马路、那么多路口、那么多行人,根本不可能全都精准开罚单。但所有的疑问和争议,其实也是一次公开普法的过程,一次强化意识的过程。毕竟,立法治理马路“低头族”,目的不在罚而在于规范,要让大家意识到,过马路不看手机不只是为了应对执法,而是为了维护交通安全,避免马路悲剧的发生。
总之,立法治理马路“低头族”是有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放大警示、教育、引导的效果,让大家充分意识到:电话,可以等会儿再接!消息,可以等会儿再回!但生命只有一次,没有“等会儿”!过马路,尽量不当“低头族”!